周六的晚上。
时节虽已初夏,但经不起霏霏细雨一整天的浇灌,气温也就降了下来,尤其到了晚上,还是感受到了丝丝寒意。
晚上快十点时,笔者从办公室回家,经过自习室时看到有几个教室灯还亮着,当时就寻思,周六晚上忘了关灯,亮一夜肯定很浪费,就想去看看情况。当笔者来到一楼几个教室,发现都有人在,尽管没有坐满教室却也不算少,而且看书都很投入;还有个教室只有三五个学生,却在讨论着什么期中测验的数学题;笔者来到四楼,看到几名专科的同学,在学习本科套读的课程。尽管大部分人都没在教室;尽管教室有人在学习是一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场景…但在这其他人都在休息的周末、在这个透着丝丝寒意的雨夜,笔者还是感到一丝意外,甚至一丝感动。尽管笔者并不完全赞成“学霸”式学习,但看到这些还是比较欣慰,比较高兴。因为这起码说明,具有主动学习意识的人很多、越来越多。“三风”建设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这就是很好的诠释。
笔者与几名学生一起走出教学楼。一名学生笑着对笔者说,他们平时是“夜行侠”,今天成为了“风雨夜归侠”。笔者问到他们,有多少人愿意像他们这样主动学习?他们告诉笔者,下雨的晚上,确实使得人数少了点,平时还会更多,下了晚自习还留在教室学习的人非常多,而且感觉越来越多。
当笔者问到他们,做一个“夜行侠”是不是孤单,他们告诉笔者,“夜行侠”人数很多,他们不孤单;而且他们还要发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其中。“不一定非得做‘夜行侠’,但在学习上,一定要是‘先锋侠’”,一名学生自信的告诉笔者说。
祝“先锋侠”,越来越多。(文:袁庆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