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潘玉坤,经管系金融10-2班文艺委员,曾任校区(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兼广播站站长,青年志愿者协会文艺部副部长等职务。曾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播音员”等荣誉称号,并获得校二、三等奖学金和孙越崎优秀学生奖。
在2014年研究生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大学,名列前茅。

序
她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却扎根于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她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却脚踏实地,履行一名做学生的坚定责任;她没有多少惊天地动的壮举,却完成了一次从平凡到不平凡的卓越追求,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潘玉坤。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层楼高危,焉无风雨?
考研是一个厚重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紧张忙碌的课程复习和克服来自外界环境干扰的强大压力,她做的游刃有余。她以最后综合排名第三名的成绩顺利考入贵州大学,她说,这不是出人意料的喜极而泣,也不是成竹在胸的志在必得,是一份天道酬勤的笃定。九月在英文中一直称为“harvest-month”,意为“收获月”,而对于考研人说攻坚战才正式开始。为此,她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启动了三点一线的学习模式。不再在乎扎起来的马尾辫是否会在发尾处留下一道丑陋的痕迹;不再在乎没有化妆品粉饰的面颊是否看起来精神奕奕;不再在乎不穿高跟鞋的自己是否能在校园人群中突显,潘玉坤在乎的,只有考前拼搏暴风雨的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勤劳打败了骨子里的懒惰,她早上六点半就去鹰湖背专业课书,每一个角落写意她勤奋的身影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下午重点练习英语真题,每一次的着重点和分工不同,第一遍熟悉文章整体大意和基本单词,第二遍重点背熟单词,第三遍着重分析长难句,第四遍是了解篇章安排的结构脉络,第五遍是总结不同题型的答案特征,第六遍是提升做题速度,加强真题语感。她头脑中充盈着逻辑的条理和整齐的思绪,这有助于她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后攻关复习与积累。她删掉了最爱闲逛的人人、微博等社交软件,拒绝了自己闲散时光里最爱的聚餐和影院,抵制了一切对她有诱惑力的外界,斩断了一切虚荣心,回归到了最淳朴的考研状态。报名之后便是最后的冲刺,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心目中的大学,这是这一次毫不犹豫的坚持,促成了她梦想之花的美丽绽放。冲刺时光因为充实而短暂,一天一根水笔芯,三天一个演草本,早上起来开始直奔二号楼,她总是第一个去开自习室的灯,也是最后一个去关掉自习室的灯。她快乐的忙碌,却又满足的充实。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初试成绩是第八名,倒数第三名,这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她踏上了复试的道路。潘玉坤迅速调整心态,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知识加自信的全攻略。她明白,复试考的不仅仅是背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的还有自己为人处世的自信。用冷静的大脑分析,用微笑谦虚的言语去表达,那么最后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她的复试美妙而动人,她用自信在胸的语言,诠释自我的追求和不平凡的卓越,终于,她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上帝的橄榄枝。她告诉笔者:“冥冥之中,我一直坚信,上帝已经默许给自己一个明亮而美丽的未来,因而剥夺了属于这个年龄的浪漫,给我一颗沉稳的心,在考研这场征途中,我最终看到了勇敢的自己。”正如东坡的一首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微笑着坚信,未来的你,又将会成为那个在烈火中灼烧出的绚丽凤凰。
酿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她是一名热爱播音主持的女孩,到如今依然是热爱用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透过话筒传达喜悦的信息。她加入院广播站,开始了自己在校的播音“事业”。她带着比其他人多一腔的热情,比其他成员多一份的耐心,更比其他干事多一种的责任无悔的走过在广播站的三年风雨。在这小而温馨的几十平里,承载了她太多的期许。大一时她是干事,用耐心和细致赢得他人的赞赏;大二时她成为部长,用负责和尽职展现学姐风貌;到了大三,她是站长,一个组织的学生带头人,这里面的成长,不仅仅是满腔热血,更重要的是努力的付出和对广播站的热爱!
“要有最朴实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在采访的最后,潘玉坤留下这样一句话作为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学弟学妹的鼓舞。(文:刘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