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土系

资土系

当前位置 : 校区主页 > 资土系 > 正文
李廷春教授为资土学子作巷道(硐室)支护技术报告
  • 发布时间:2017-09-08

  • 浏览量:

9月7日,资源与土木工程系邀请李廷春教授在东校园4号楼报告厅为资土学子作题为《泥化弱胶结软岩巷道(硐室)支护技术》的学术报告,采矿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了学术报告。

会上,李廷春就支护技术的研究背景、实验过程、技术创新、应用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就技术研究背景与同学们进行分析,通过展示几个典型的巷道被破坏图片,提出西部地区含煤层的地质结构复杂以及巷道支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他明确此项技术泥化弱胶结软岩胶结差、易崩解、岩样不易钻取、形变量大等困难点,以及如何合理设计支护控制方案和巷道(硐室)的治水开挖是该项技术的关键点。他讲道:“在技术设计过程中,曾经在新上海一号煤矿中进行试验,对各类岩石进行软化试验并对稳定性影响因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地应力、支护设计、施工)进行分析,得出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对皮带顺槽、回风上山、副井绕道三条巷道最大收敛量及支护最大承受力进行对比,得出了不同巷道收敛及支护受力情况,总结出综合支护理论与技术,巷道支护要点是加大铺杆力,创新式地提出以短而密的锚杆支护方式代替长而稀疏的锚杆支护方式,以便优化受力状况,同时创新地提出了将巷道断面优化,将直墙半圆拱变为马蹄形巷道断面,以增大工作面积并使巷道能更好地承受地质压力。”最后,他总结分析了泥化弱胶结软岩巷道(硐室)的变形破坏机理:开挖卸荷引起原生裂隙张开,扩展及次生裂隙产生,孔隙水渗出或含水层的水通过裂隙渗流导入并弱化巷道围岩,支护后巷道暂时稳定,泥化软岩的自愈合功能发挥作用也封闭了裂隙;泥化弱胶结软岩具有很强的流变变形能力,在流变载荷作用下,原生裂隙和次生裂隙也继续张开,扩展,继续受到水的影响而弱化围岩,水和裂隙对围岩的损伤相互促进,对围岩形成循环劣化的作用。

李廷春,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研究、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煤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与支护技术研究、井巷隧道爆破掘进与快速施工技术研究等。先后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相关学术著作4部,申请授权专利18项,其中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各1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与三等奖2项。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岩土工程“泰山学者”科研骨干成员,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山东力学学会理事。(文:刘永康 图:彭衍嵩)


上一篇:资土系学生党支部为迎新工作保驾护航 下一篇:资土系开展新生助理辅导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