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当前位置 : 校区主页 > 校区新闻 > 正文
[山东科大报]为了那“龙门”前的一跃
  • 发布时间:2010-01-15

  • 浏览量:

  “我们对学生充满信心,但真没有想到竟有这样好的成绩。”听到16名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消息,文法系主任张学银说,他和系里的老师们都很欣慰。
   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激动。2006级法学专业共有78名学生,其中45人报名参加了2009年度国家司法考试。16人过关,通过率达到35.6%,全员通过率达到20.5%。而2002年至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八年的平均通过率仅为10%,超过了全国一倍的通过率。

  “你们一定能行”

  国家司法考试,素有 “天下第一考”之称,不仅是因为它太低的通过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者可以实现100%就业。“你只要通过了考试,拿到了证书,再实习一段时间,就会有企业、单位来找你,让你做他们的法律顾问!”一位通过考试的学生这样说。
   这很像传说中鲤鱼跳龙门的情景。然而,尽管龙门风光无限,要跳过“天下第一考”这一龙门,对于2005级毕业生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5级70多个学生中,只有10人报了名,2人通过了考试。
   “当时报的人很少,一是大家对这个考试了解比较少,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可能通过。与其考不过,浪费时间,还不如去考研。相比而言,考研上线更容易一些。”一位后来通过了考试的毕业生说。
   马翔,2006级学生,以427分这一校区内最高分数通过了司法考试。回顾当时的心态,他承认,自己上了三本后,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了。“但后来,这种自卑就化成了驱动力,成为司法考试复习的动力。”
   给他们信心的是系里的老师们。为了让学生们鼓起奋斗的勇气,系里为2008年通过司法考试的王珊、李向辉两名学生召开了表彰会并请他们作了经验介绍。在2009年报名前夕,系里还通过多种方式动员同学们报名,鼓励法学专业全体学生积极准备和参加“司考”。
   王晓飞,一位通过了“司考”的女生,采访时总把身体向后缩,露时一副羞怯的表情。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那一节是 连涛老师的课。课排在下午,有些同学没有去,老师很着急,反复说大三了,该有个目标了。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给我们讲关于司法考试和考研的事情。那节课对我真的很关键,课后,我就到书店买了三本厚厚的司法考试指定教材。”
   终于,2009年,78名学生中,有45人向司法考试发起了挑战。不过,即使在报名后,许多同学心里依然不安。王晓飞说:“在鼓励下报了名,可越复习,心里越没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成为文法系老师们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老师为你们带路”

  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2007年,文法系提出了“双师化”的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目标。系里明确要求,法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到2014年,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教师不得为法学专业授课。据悉,目前,文法系14名法学专业教师中,已有6人通过了司法考试。
   为了让教师们更得心应手,本着“根据就业来设计工作,根据出口来选择培养”的指导思想,文法系对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他们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加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力度,在课程设置上为核心主干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司法考试专题研究课题,在理论教学环节提出了理论授课结合司法考试内容的要求。
   项励,一位胖乎乎的男生,在介绍自己时显得很自信:“我特别喜欢搜集项这个姓氏,来增强我的自豪感。项羽、项英,还有项怀诚,都是名人。”他这样介绍老师们:“在通过司法考试的16人中,我是仅有的几名没有参加社会辅导机构培训的学生之一。如果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疑惑没有办法解决,我就会找辅导老师。”“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讨论问题,实在搞不明白,就给李兆利老师打电话。当时他正在吃饭,立即放下饭碗给我们讲解了40多分钟,结果饭都凉透了。”杨辉凤谈到自己的辅导老师,脸上充满了敬佩与感激。
   学生们提到的“一对一”辅导,是文法系对法学专业课老师的一项教学要求。系里要求主讲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辅导制度,每个周,每门课的主讲教师都要拿出1至2个小时在法学教研室为学生集中答疑。“这既为学生解决了专业问题,又有利于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2006级法学专业辅导员郭涛林这样评价这一措施。谈到这一点,李书聪同学深有感触:“一对一,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老师们很尽心,会想方设法帮我们。我的指导老师让我们写学习计划交给他,他一一帮我们修改。他每节课都会帮我们留小案例,让我们思考。下次上课,对我们的答案进行点评。我觉得这种方式收益很大。”

  “门都为你们打开”

  2009年的暑假,一如既往地热。细心的人注意到,安静的校园里,与往年相比,似乎多了一些学生。
   报名参加“司考”的学生,选择了暑期留校学习。戴凤娟,一个目光中始终透着自信的女孩,谈到那些火热的记忆,依然透出一种兴奋:“9月份就考试,暑期两个月最关键。暑期能否留校学习,可能决定着我们的考试命运。系领导、老师,积极地给我们申请,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学校为我们开放了两个‘司考’专用教室,并很好地解决了住宿、就餐等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但系里为他们打开的方便之门,却不只这一扇。“我们积极探索‘走出去、请进来’和‘实习实验化’的实践教学改革,主动与法院、检察院联系,随时组织学生参与特定案件的审理活动,也邀请优秀的检察官、法官、律师、仲裁员来校为学生作讲座。同时,我们也引进了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的试题库,并根据司法考试的要求进行及时更新、完善,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对这些措施,张学银评价说:“这不仅克服了定时、定点驻勤实习费用高、效果差的弊端,还为学生司法考试打开了另一扇提高之门。”
   模拟法庭,是让同学们特别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之一。“第一次举办模拟法庭时,我在职位申请栏郑重写下了‘检察官’。那种激动的感觉到现在还在心中回荡。那次开庭我表现得不错,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赞许,当时我就觉得将来的我应该是个检察官。”满面春风的戴凤娟可能没有意识到,模拟法庭,带给她和同学们的不仅仅是肯定和鼓励,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通常的做法是将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但文法系走得更远,他们从校内走到校外,把第二课堂延伸到“第三课堂”。
   郭涛林对记者说,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他们都利用“3·15”“12·4”以及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上街道、进社区、下乡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他们把这叫做“第三课堂”。
   为了克服学校教育的不足,他们还借力社会资源,在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引进社会知名司法考试培训中心,如 “北京律政”、“LG400”,使学生更好地完善了知识体系且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对此,参加律政辅导班的戴凤娟深有体会:“引进这些培训机构非常好,第一收费低,对学生收费不到其他学员的一半;第二上课方便,地点在本校,时间是周末。其他的辅导班,去别的地方上课,衣食住行都要操心。”
   采访结束,记者深深为这些努力拼搏的学子和为培养他们而辛勤劳作的老师们而感动。采访中,郭涛林反复要求记者:“一定要好好宣传我们这些可爱的学生!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为自己挣得了荣誉!”
   文法系党总支书记马福泉说:“三本的学生取得这样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它以事实肯定了学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同时,又振奋和鼓舞了三本学生的士气,进一步增强了学院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法律界的知名度,对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一篇:关于召开总结部署工作视频会议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召开总结部署工作视频会议的通知